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目标的壮丽,更在于过程的壮丽;生活的美好不仅在于享有的丰富,更在于经历的丰富。改革开放的40年,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并全面推进的40年。改革开放的征程中,我国各个城市、县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民族企业,激发了无数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力量》的纪实报告,这本书全面展示了中冶集团走过的“极不平凡的五年”;全面展示了中冶集团深化改革重铸国家冶金建设实力之路;全面展示了中央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全面展示了新时代国企改革的英雄史诗,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北京崇建公司要紧随国家的发展,提升企业实力。
以敢于变革的勇气重铸脊梁
中冶集团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从1948年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建设开始,中冶人与共和国钢铁产业同行,武钢、包钢、攀钢、宝钢,70年来中冶人接续奋斗构筑起新中国的钢铁脊梁。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由于盲目兼并重组和多元化急速扩张,导致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亏损,中冶集团带息负债最高达1700多亿元,在国务院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两个年度被降到最低的D级。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让本就不堪重负的企业来到了最风雨飘摇的时刻。2012年9月5日,中冶集团召开了堪称集团史上“遵义会议”的“9·5”会议,在这次会议后,中冶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搬掉“三座大山”,一年迈一步、三年大跨越,中冶集团实现涅磐重生,重铸起企业发展的钢铁脊梁。
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再创辉煌
回归主业、整枝去杈,这是一个极具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的重大决定。当时世界钢铁行业格局正在深刻调整,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炼一吨钢不如一瓶矿泉水”的说法一时之间甚嚣尘上。但在依靠转型升级实现回归主业目标的指引下,中冶人秉承“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不懈怠”的中冶精神,以决心和毅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固本强身、回归主业,建成世界一流企业。
近年来,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改革力度不断加深,在“到有鱼的地方撒网,到有草的地方放羊,到能到炮声的前线去打仗”的区域化经营战略指引。市场开拓上,积极进军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新兴建筑领域,抢抓旅游、管廊、医院等重点市场取得成效。
随后集团公司又提出了打响五大攻坚战和“两步走、两跨越、两翻番”的战略举措。所有这些都是在精准研判企业发展形势,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着眼全局提出的重要举措,为企业的发展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力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感染人、鼓舞人,因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中冶集团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马万水精神”到新时代中冶人“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正是这样的企业精神凝聚一代代中冶人的力量,为企业发展不断披荆斩棘。
四十余年前,二十二冶为抗震救灾来到唐山。唐山抗震救灾中形成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二十二冶人。要诠释好新时代“幸福二十二冶”新内涵,在继承好“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抗震精神的同时,重新挖掘并弘扬新时代的抗震精神。”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北京崇建公司要继承好集团公司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结合区域特色,进一步建设具有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北京崇建公司特色的子文化,进一步团结和凝聚职工,攻坚克难,让企业再一次腾飞。
回首往昔,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企业的发展也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壮大。改革开放40年,时代成就企业,企业回馈时代。一定意义上说,一部40年中国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民营经济砥砺前行的成长壮大史、一部民营经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奋斗史。我们骄傲自豪,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让我们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北京崇建公司集团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定战略定力,积极转变思路,真抓实干,奋力开创公司发展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 上一篇:入职培训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课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