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青韵伞缘实践队在安徽泾县峰国油布伞厂开展以“青油伞骨传古韵 泾川非遗焕新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除技艺学习与动手体验外,队员们还通过影像记录、文字整理和资料归档的方式,将油布伞制作全过程系统保存,并计划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动传统技艺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当天上午,学生们在非遗传承人的引导下进入工坊。工坊内摆放着传统制伞工具与伞骨半成品,环境氛围浓厚。传承人详细介绍了油布伞的工艺流程,包括选竹、削骨、钻孔、穿线、裱纸、刷油、晾晒等十余道步骤,并示范了削骨和裱纸操作。学生们随后分组进行实践,逐步掌握相关技艺要点。
在动手操作的同时,队员们安排专人拍摄照片与视频。削骨环节中,镜头记录下刀具在竹片上的操作过程;裱纸环节,学生们用毛刷蘸取米糊粘贴皮纸,画面被完整保存。部分队员还对传承人进行了简短采访,了解其从业经历与传承感受。这些素材被整理归档,为后续的宣传提供了基础资料。

在交流环节,学生们提出了关于非遗传播的相关问题。有学生关注如何借助数字媒体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传承人表示,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传播确实需要新的方式,青年群体熟悉网络平台,可以通过短视频、图文报道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油布伞。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展示了当日制作的素色油布伞,并对制作过程进行影像总结。实践队计划将这些资料整理为图文报道、短视频和主题展板,在校园内进行展示,同时在校级媒体和社交平台发布,扩大传播范围。他们还计划在学院公众号推出“非遗小课堂”系列推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油布伞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通过影像与文字的双重记录,本次活动不仅实现了非遗技艺的体验和学习,还形成了可供长期传播的素材资源。相关资料将在后续展示中持续发挥作用,使油布伞的工艺与故事被更多群体认识和了解。

此次实践活动体现了“非遗+媒体”的结合模式。学生们既是学习者和参与者,也是记录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工坊中体验传统工艺,同时利用媒体手段为技艺传承积累资料,为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
文字:孙绮 姚佳辰
图片:刘慧贤 田梦琳
上一篇: 上一篇:何以中国 | 听窦强博士讲三颗“中国芯”的故事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